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动态 Dynamic news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详细信息

戏曲艺术应多呈现当代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4-09-03   被阅读2042次

 

        “任何艺术只有活在当下才有生命力。我们不能总演《女驸马》、《天仙配》这样的经典,必须得有新剧目。”日前,携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再度来到国家大剧院连续献演6天的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韩再芬说。《徽州往事》是韩再芬“徽州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商演近百场,在南京创下连演1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韩再芬认为,不仅要传承黄梅戏的传统,同时也要再造黄梅戏,让黄梅戏与当代生活对话。

 

勇于、善于与当代生活对话,不仅仅是“再芬黄梅”的实践经验,也应是当代戏曲的“治市”之道。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敬而远之”是不少人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待戏曲的态度,这里面固然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难以静下心来欣赏戏曲之美等因素,却也绕不开另一个原因:一些戏曲虽然与观众之间没有荧屏、银幕之隔,却用艺术化的表演讲述着与观众距离较远的生活。戏曲本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样式,如今脱离实际生活的戏曲出现,使得从草台班子、茶舍、戏园子走出的戏曲艺术只能因“曲高和寡”而逐步丧失群众基础。

 

艺术应当用心关注基层、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关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作为草根艺术的戏曲,更应为弱势群体摇旗呐喊,因为艺术的呐喊和批判有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震撼、思索和启迪,有着直抵观众心灵深处的触动,而这也正是戏曲抓人、俘获观众的最美“唱腔”。

 

编剧陈彦曾表示:“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历史传统题材只关心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实题材只关心劳模精英、成功人士,就会严重脱离人民大众。如果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忘记了为弱势群体发言,那就是丢弃了它的创造本质和生命本质。”笔者在赞同之余期盼更多的“上市佳作”涌现。

希望更多的作品在创作之初就把心思用到关切大众的真实内心上去,因为我们需要艺术关怀。(秦 文)

 

 

联系我们

  • 联系地址

    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2号
  • 联系电话

    0556-5399839

  • 传真号码

    0556-5399839

Copyright © 2001-2020 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 皖ICP备13019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