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动态 Dynamic news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详细信息

再芬黄梅·名家访谈
来源:再芬黄梅网   发布时间:2015-10-14   被阅读3464次

再芬黄梅  品牌戏剧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邀您关注再芬黄梅 品牌戏剧

 

再芬黄梅·名家访谈

——时白林与丁俊美的黄梅情缘

 

 (访谈活动现场)

  A 当大幕拉开,流光溢彩,那些精湛的表演无数次令人倾倒,那些经典的唱段也无数次令人感动。然而,在掌声响起的时候,您是否知道,还有一群人,为了支撑黄梅戏的舞台,延续黄梅戏的血脉,呕心沥血,寂寞坚守...10月5上午10点整,我们跟随主持人潘红走进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以及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丁俊美与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B访谈内容共分为四个环节

1、结缘黄梅戏,结识丁俊美

2、爱情事业双丰收

3、相濡以沫度难关

4、夫唱妇随,共创辉煌

 

主持人潘红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时白林与丁俊美的黄梅情缘正如唱词中这般美好。他们携手共度58个春秋,一同见证了黄梅戏的成长。他们的结合颇具戏剧性,一个是北方硬汉子,一个是江南柔女子,钟情彼此,互诉情长,没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追求。丁俊美老师在回忆恋爱这段时期说道:这个男人很有本事,我打心底喜欢他,但我一个姑娘家又不能过于主动,只有给他不断暗示。一席俏皮的话语惹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大家依稀看到这两位白发老人穿越时空重回那段青葱岁月。

    新婚后,时老投入繁忙的黄梅戏音乐创作中,而丁老师却为爱退出舞台,进入戏校教学。在十年文革浩劫时期,时老未能幸免于难,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他说:我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我又不能那么自私一走了之。作为丈夫要对家人负责,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对艺术负责。台下响起雷鸣般掌声,所有人被时老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感动。丁老师突然插上一句说:我支持他,如果他去寻死,我一定陪着他。这是一个女人的傻话,却充满无限的爱与感动。十年浩劫结束后,二人惜时如金,珍惜彼此相伴的日子,继续坚守奉献毕生追求的黄梅戏艺术。

    时老写了一副对联自勉:自信自尊复自否,学古学今更学新艺术创作上,他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定谱定调,引入西洋乐器,按照情境创作音乐……黄梅戏音乐从以前的单调化、不规范化一下子变得“高大上”了。这是时老对黄梅戏的杰出贡献,为黄梅戏从民间小调一跃成为五大剧种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出尊重演员,遵守艺术发展的创作规律。丁老师则受时老启发,在戏曲教学中也不断总结出:按谱教学,对黄梅戏演员要因材施教

访谈活动现场,再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美莲演唱时老音乐作品《春蚕到死丝不断》

   再芬黄梅青年团的优秀演员分别演唱时老不同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

 

张敏、钱霖演唱《梦会》

 

谢军、陈邦靓演唱《黄莺树上声声唱》

 

余平、马腾演唱《少年相伴无烦恼》

 

    时白林老师再芬黄梅有着独特缘分深厚的情谊20144月,时老应“再芬黄梅大讲堂”邀请,做一场主题为独树一帜的中国戏曲的讲座。同年12月,时老又担任由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组织中国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主任。在访谈结束后,韩再芬院长动情地时老师与丁老师二位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们一生都在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默默奉献与坚守。我坐在台下认真聆听了他们的黄梅情缘,不仅受益匪浅,也甚是感动。非常感谢老一辈艺术家为黄梅戏做出的贡献,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财富。黄梅戏传承发展的责任重若泰山,我们再芬剧院也会一直努力践行。

  
再芬剧院院长韩再芬及李萍老师

在访谈结束后为两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献花


合影留念

 

     一位热爱艺术的大学生听完讲座说道:伴随着潘红老师的娓娓道来,我看到了一场跨越58年的黄梅情结。这是艾青笔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真实写照。两位老人与黄梅戏的缘,对爱情的真,深深地打动了我。与他们的相遇,是一场唯美的心灵邂逅。他们的坚贞、他们对于所热爱事业的执着追求,似一股缓缓流动的山泉,清澈了所有人的心窝。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
                                                           
——摘自罗伊.克里夫特《爱》

 

 

摄影   张培培

 

 

联系我们

  • 联系地址

    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2号
  • 联系电话

    0556-5399839

  • 传真号码

    0556-5399839

Copyright © 2001-2020 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 皖ICP备13019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