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再芬黄梅”正式成立。
2015年11月,韩再芬将带着她的团队,第五次来合肥巡演。演完这一巡,“再芬黄梅”刚刚好满十岁了。
我们喜欢说“十年寒窗”、“十年一剑”,其实都是在求功名求翻身腾达,在岁月消磨中默默隐忍,积蓄待发,只等有朝一日有个结果。 “再芬黄梅”这十年呢,应该是在做功德吧,怀着至诚至善之心,在艺术之路上虔行。不如此,这十年的坎坷磨难未必熬得下来,也未必会有今天的局面。做功德,是要戒除功名利禄心的,连戒除都有些勉强了,而应是自觉自然地滤去杂念,只剩一颗初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以一路走来,苦不觉其苦,累不觉其累,伤不觉其伤,心却弥坚。
十年,对于韶华虚掷的人来说,算很长了;对于埋头做事的人呢,太短太短。这十年里,“再芬黄梅”发生的事,怕是数也数不清,有很多意义非同寻常的细节,像忽闪的星辰一样,悬挂在来时的路上,等着这一刻被唤醒、重温。本期策划“十年心语”,可以说是热爱戏剧艺术、热爱再芬黄梅的一群人,在一起促膝相对,拉家常说往事;也可以说是“再芬黄梅”为自己举办的一场特别成人礼,没有口号没有煽情,只有朴实无华的喜悦,和没有愧对艺术的告慰。
十年光阴,只为弦歌一曲,这一刻,每个人的内心都庄重无比。
李萍:1963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再芬黄梅”青年团负责老师,在黄梅戏艺术传承方面做出重要努力
我和再芬相识38年了,她一入行,我们就吃睡在一起,一块学戏,一块演出。
2005年,成立了“再芬剧院”,这也是全国首例。我心里佩服她,这样一个小女子,要做这样一件大事。我去找她,说,再芬,我想留下来。她想也没想就说:好,好。
再芬要求剧院里的每个人天天上班考勤,不上班或迟到,名字就写在大门口黑板上。我因为照顾要高考的儿子,老迟到,面子上挂不住。她说,放你一年假,等儿子上了大学,你就可以全身心来上班了。我当时愣住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在剧院里年龄算大的,和她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不仅没帮上她,反而扯她后腿了。
儿子上大学后,我开始全身心工作,就是想回报她。我年龄大了,演小花旦有点不像了,于是我跟再芬提出来能不能带小姑娘?她担心会影响演出质量,就说不着急,往后再挪挪。我不甘心,说,我先带着,等演出时,你们艺委会来审,看得过去就行,看不过去就再练。她答应了,我就开始教小演员。
2010年后,总算进来了很多新人,让戏开始成为普遍性的事。
我的老师,再芬的老师,都来给这些孩子传戏,手把手交。再芬说,得有一个舞台给他们。我们在合肥大剧院办了个“再芬小舞台”,带实验性质,让孩子们上手,多唱,早上练功,下午休息,晚上演出,都是折子戏,我在台下看,说哪里好,哪里不好,半年时间,就这样循环,结果他们进步非常快。
我还做星探,去黄梅戏校、安庆师范大学,学生们上课、考试时,我都去看,悄声不响,遇到看上眼的,我就回来跟再芬说,我发现一个新苗子,很不错。她爽快地说,那就聘。王泽熙、马腾、余平等,都是这样挖来的。现在正规了,我看中的人,要通过专家组的审查。
黄梅戏没有门派,所以不讲究收弟子,我们剧院最大的特色就是传帮带、集体传承。老演员从不吝啬,每个年轻演员都能接受到他们身上所有的优点,学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老演员们也从年轻演员那里赢得了尊重,我每天进剧院,孩子们总是远远地大声喊:李老师早。我听了特别开心。
●十年感言:这十年,非常磨炼人,也让我非常自豪。现在别人听说我是再芬剧院的,都会惊讶,啊,你是再芬剧院的啊。我听了特别骄傲。
●新的期待:“再芬黄梅”会越来越好,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理念非常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我们特别想传播出去,我们要引领着黄梅戏往前走。另外,我想在这个舞台上,一直演,演到70岁,哪怕只有一句唱词。当我老到不能动的时候,还要和韩再芬一起玩,到老也不分开。
刘国平:1971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寂寞汉卿》、《徽州往事》、《浮生六记》等,“再芬黄梅”青年团指导老师,在黄梅戏艺术传承上做出重要努力
我还记得十年前,“再芬黄梅”成立时,我在出差,韩院长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加入。(2005年)
2008年,我们开始意识到要培养新人,当时我在剧院里算是第一梯队,我那一批年龄都在30出头了,需要新人来接戏。当时想先培养一批新人,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的戏,老演员演老演员的戏,各演各的,互不干涉,等时机成熟时再新老交融,顺利过渡。
这应该是“再芬黄梅”青年团的起源。安庆正好有黄梅戏校,李萍老师就去那里选了几个,加上家里几个孩子,一起并进了青年团,慢慢不断加些人进去,到现在有20多人了,全都是清一色的年轻演员。
到2011年的时候,剧院为他们排演了《五女拜寿》,这个戏是由越剧移植过来的,里面有五个小生、五个花旦、两个老生、两个老旦,加在一起有14个主要角色,非常适合这些新人来演。结果第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非常肯定。“再芬黄梅公馆”开业后,成了锻炼青年团演员的重要舞台,每场演出都是折子戏,但要求非常高,每个戏,每个演员,上台前都要经过层层考核,通过了,才能上台演,通不过,就继续练,直到通过为止。
新人能挑大梁演戏,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初衷是要完成新老交融,在实践中走出一条让黄梅戏艺术传承下去的新路子,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来做交融这件事,让新人和老人同台演出,比如在我主演的《寂寞汉卿》里,开始让很多新人来饰演角色,这次去合肥巡演,其中的重头戏《徽州女人》,也有很多新人上台。
新人和老人比,长处在于敢想敢做,突破性强,更直白更纯朴,老演员戏演太多了,在舞台上太久了,有时候演出时不自觉地多少会有“做戏”的成分,看这些新人的表演,尤其是同台竞戏,他们不仅会反过来启发我们的灵感,也会让我们意识到演戏不能“做戏”,而是要真实。
●十年感言:“再芬黄梅”十周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十年。十年,凝聚了一种精神,汇聚了一种力量,共聚了一种真情。
●新的期待:珍惜今天,放眼明天,弘扬传统文化,加大对黄梅戏的宣传,多创作一些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做好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人才,孩子们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黄梅戏的未来。
丁飞:1977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丑角演员,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业务部主任
黄梅戏没有专为丑角设的大戏,小戏里有,比如《打豆腐》,不过大戏里都少不了丑角这个行当,因为需要他来挑戏。 2013年,“再芬黄梅”想为我量身打造一部以丑角为主的大戏,叫《靠善升官》,找导演,写剧本,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整整排了两年,
十场演下来,我有些佩服自己:哎呀,我竟然能演下来。韩院长也说:哎,效果还可以,我打90分吧。
演这样的大戏,我感觉很过瘾,有满足感。但演大戏,还需要一个好身体,否则吃不消,太累,我一场演下来,在台上几乎一下没得停,不管是夏天演还是冬天演,身上全会湿透。丑角不光要唱,还要做,还要演,还要舞,不像小生花旦,在台上比较文绉绉,运动量不大。这部戏后来演了三十场,我更佩服自己了。
通过这部戏,我对“再芬黄梅”有了更不一样的感情,以前都是我指挥和配合别人的戏,但排我自己这部戏时,我反而有了顾忌,怕别人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戏来指使别人。结果我多虑了,大家都配合得非常好。我感觉这支队伍像军队一样,有纪律,有战斗力,有默契,非常高效。
●十年感言:在过去,老演员有个顾虑,如果把戏教给了新人,那我就得把舞台让给你,所以老演员不肯教,新人们只能在舞台下偷学。在“再芬黄梅”,从韩院长自己做起,全团各部门都在践行传帮带这种理念,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快地成长。这是最值得一提的。
●新的期待:希望黄梅戏越来越繁荣,希望“再芬黄梅”品牌剧目越打越响,走出国门。祝愿再芬黄梅的所有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也希望大家团结,把这个大家庭呵护好,因为创业难,守业更难。希望韩院长注意身体,你太累了。
吕芳:1967年出生,现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乐队队长,大提琴演奏员
“再芬黄梅”的演出,做到了70%的现场演奏,只有极少数几台大戏,对现场演奏的要求太高,暂时无法达到。
现场演奏的好处,一是对演员。比如某场戏里,演员情绪和状态特别好,可以尽情发挥,将某一段唱得长一些,表演得更深入更投入些,他完全可以随意去做,司鼓,也就是指挥,他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领会在心,就能引领乐队来配合,甚至在演员失误的时候,高胡一带,就能轻轻遮掉,让演员能抽身而退。所以演员都喜欢有现场伴奏。而这些是放录音万万做不到的。对观众来说,现场演奏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一次在北京,全国各大剧种的非遗传承人都集中去演出,韩再芬院长是作为黄梅戏的非遗传承人去的,那次演出,别的剧种乐队对我们非常佩服,因为他们没有配器,演奏比较单调,表现形式单一,而我们有配器,在情感对比上,在演出效果上,都让人耳目一新,加上黄梅戏唱腔本来就很美,得到了同行们的极大认可。我们乐队的乐器都是非常好的,一把大提琴三万多,长笛好几万,定音鼓也要好几万,二胡、扬琴、中阮也都有,实际上是混编乐队了。院里在这块也非常大方,无条件购置。现在最缺的是人才,二胡缺,竹笛唢呐琵琶都缺,一个新人进来,哪怕演奏水平很高,但还需要传帮带很长时间,才能适合戏曲演奏的灵活多变。韩院长一直让我扩充乐队,但我做得不够好,因为我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其实这一块也应该传帮带。
●十年感言:我很庆幸当初能进入“再芬黄梅”,使我接触更多,上升到更高平台。韩再芬作为黄梅戏领军人物,我们非常喜欢她爱戴她,我跟别人说自己在再芬剧院时,是非常骄傲的。
●新的期待:将来,我想把乐队做得再大些,至少要有20多个人吧,希望“再芬黄梅”品牌越做越大,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希望和这个团队永远相处下去,永远不分开。韩院长说退休后要办个养老院,到时我也去,哈哈。
胥翼:1978年出生,黄梅戏演员,现任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舞美队队长
我以前是演小生的。从13岁就开始学戏,唱了十几年,2012年时嗓子坏了,倒仓了,唱不了了,挺痛苦的。我喜爱舞台,不想离开它,所以就改行做舞美。
舞美这块,让我压力最大的就是,每个人对舞台呈现的感觉不一样,某部戏,我觉得舞美挺好,但你也许觉得不怎么样,这种差异化的审美,让我觉得很难。好在韩院长的审美很特别,她认可的,一般来说都没有问题。
现在黄梅戏也在想法吸引年轻观众,推出符合年轻人的新戏,在舞美这块,除了古装戏,还有近代剧、现代剧,舞美都不同,古装戏的舞美,行话叫桌围椅帔,比如《徽州女人》,桌椅板凳的制式,都要严格按照传统戏的样子来,乱不得。现代剧的舞美,布景就要有高楼大厦,比如老板桌、电脑啊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呈现。
舞美这块其实挺累的,这次到合肥演出的十台戏,我们在安庆家里都要从头到尾搭一遍舞台,和真演出时一样,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了,然后拆掉。一场戏搭台要一天,拆要一天,十台戏,连轴转也要20天。其实不管去哪儿演出,不管演什么,都要在家里过一遍的。
●十年感言:这十年里,我最大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身体累,但心不累,累,但快乐。
●新的期待:“再芬黄梅”这十年只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一个惊艳的亮相,以后还任重而道远,希望韩再芬院长带领着我们在黄梅艺术之路上走向新的辉煌。
韦伊:1964年出生,从事黄梅戏艺术30多年,担任过演员,现任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化妆师
黄梅戏的化妆,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特色,我们一直在走本土路线,给人感觉特别亲切。越剧化妆,一般等剧目成形后,头饰造型就固定下来,演出时戴上,很方便。我们每次头饰造型卸下来,头发、底座、头花、簪子等,都是一包无头的乱丝,每天都必须梳。但每次都是新的,都有细节上的变化,尤其是花旦,化妆上呈现出来,非常清新,小家碧玉。
有一次,我接《浮生六记》的化妆,让我费了好多心思。女主角喜儿(芸娘)是艺妓,我就在她头上用了一把小扇子,木制的折扇,酱紫色的扇面上点缀着蓝色的小花,我觉得这样设计,能较好地表现她的身份,结果效果出来后,大家都说好。“再芬黄梅”就是既有传统章法,又讲究突破创新。这十年里,我们剧院有一种热火朝天的局面,这在别的地方我是没有见到的。我们承接了好几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连中央台都来直播,每年都做得非常好,就靠我们团这么多人来做,我觉得特别自豪。
我们在传帮带这块特别重视,“再芬黄梅公馆”就是专门给年轻演员打造的舞台。现在这些孩子们,来时都很青涩,现在一拨一拨都成长起来。今年夏天,我们搞了个“青年团五周年”的汇报演出,同时也对外公演,而且还有考评,一晚上出场几位年轻演员,传承委的老前辈们坐在下面,边看边打分,最后考评,共有30多台折子戏,一晚上有六七个小戏,观众评价也非常高,这在别的地方也不多见。
●十年感言:“再芬黄梅”这十年,真可以说是风风雨雨,有坎坷,有辉煌,更多是感动和光荣。我们有那么多传承委专家老师们的无私奉献,还有这么多优秀的青年团后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再芬黄梅这个品牌,所以才会有这么好的艺术平台。
●新的期待:我们会爱护这一切,珍惜这一切,发扬光大这一切,祝愿我们再接再厉,祝愿家乡戏永远芬芳美丽。
余江平:1975年出生,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乐队副队长,首席二胡演奏员,现任安庆再芬黄梅公馆总经理
公馆,意思就是公众的馆,是大家的,是老百姓也能走得进来的地方,在艺术上走高端的路线,但在价格上也有惠民的举措,我们最低的票价才80元。
“再芬黄梅公馆”没成立之前,韩院长就有一个梦想,想有一个平台让新人们能锻炼成长。“公馆”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这是最大的,唯一的使命。 2013年12月,“再芬黄梅公馆”正式开始演出,光是去年,就演了253场,平均一周演5天,青年团的年轻演员都是从这个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怎样才能做到成长?那就是让小演员们硬碰硬地演出,让观众来投票。
有了公馆后,人们说,安庆终于有了一个高雅的欣赏黄梅戏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卓越的团队,打个比方,哪怕下午五点半接到演出要求,所有人就全部调动起来,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到岗,当天晚上,保证能按时按质完成演出任务。这种应急能力,估计很多人都难以做到。
公馆运营后,很多客人来看戏,都很惊叹,它的舞台设计和灯光很绚丽。来这里就是单纯看戏,欣赏最专业的演出,演戏的青年团演员,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非常正规。舞台上的整体控制都是精确到以秒来衡量的,主持说“请欣赏下一个节目”,话音刚落,音乐就响起来了,一环套一环。不像观众以前在别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主持说完后,台上忙忙乱乱要准备一会儿,顾客要等上一会儿,戏才开演。再比如我们后台上有夜光标,道具来了,由光标定位,不会越位一丝一毫,整体上非常有条不紊。这都是专业化的团队才能做得到。
●十年感言:感谢“再芬黄梅”给我这个平台,让我学到了更多东西。韩再芬就像一个船长,她引领着我们向前走,我们跟在她后面,知道她的方向是对的,心里非常踏实。
●新的期待:希望将“再芬黄梅公馆”复制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精彩的黄梅戏艺术精品,领略“再芬黄梅”品牌戏剧的魅力。也期待“再芬黄梅”引领着黄梅戏这一艺术走向世界各地,去演出,去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爱上黄梅戏。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韩院长注意身体,不要太累,“再芬黄梅”需要你,我们需要你,黄梅戏这一艺术需要你。
江元元:1980年出生,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总监
刚担任营销部负责人时,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黄梅戏属于精神文化产品,这对我来说有点抽象,不知怎么入手。
2013年,整个营销工作非常繁重,那年《徽州往事》大规模巡演,走了八个城市,演了近百场。那年压力特别大,找不到感觉,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刚从深圳广州巡演五场回来,6月又赶去南京,要演十场。一般来说,这样规模的演出至少要提前三个月来做营销推广,但当时只有二十天时间。那次,我急得脸上开始长痘痘,幸好,演出很成功,南京紫金大剧院演十场,场场爆满,最后还应观众要求加演了一场《女驸马》。也是从那次开始,我一下子顿悟了,找到了感觉,很多事情想通了,知道怎么去沟通,去切入。对于我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了。
其实,在营销上,韩院长一直都是我的老师,比如,很多客户开始只认识韩再芬,并不了解黄梅戏,她就在各种场合传播黄梅戏文化,有时候甚至临时唱一段,来让人们更加了解。比如我们去一个地方演出,临走的时候,她问我,有没有给客户发一个告别的短信,做事要有始有终有礼有节。每次合作结束,她也会刻一张光盘,镶一个框,然后送给客户,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次来合肥第五季巡演,我们拿出120张感恩票回报铁杆粉丝,也是韩老师提议,我们来策划的。
我想,只有深入骨子里热爱黄梅戏,才会在诸多细节上如此用情用心吧。
●十年感言:我是2010年加入“再芬黄梅”的,很可惜,我错过了开始的那五年,那五年,虽然充满了坎坷艰难,但一定更能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和成长的喜悦。不过,错过了那五年,也不要紧,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我都要跟“再芬黄梅”在一起,在这里慢慢变老。我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
●新的期待:对我个人来说,让营销这块更加良性运营起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多开发有品质的客户,多拓宽黄梅戏艺术的推广平台。另外,在我眼中,韩老师已非常完美,我只希望她把身体养好,活到一百岁。
沈 华 :1977年出生,从平面设计师、院长助理成长为剧场运营管理负责人,现任黄梅戏艺术中心总经理
2011年,黄梅戏艺术中心剧场正式交给“再芬黄梅”来经营,我以前在剧院工作时,跟在韩院长后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她就把我放在剧场负责人这个岗位上了。
接手的头一年,压力非常大,当时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每年要演80场,平均四五天就要演一场,其中国家级演出10场,省级20场,市级50场。我们当时算了一笔帐,80场,合计6万个座位,安庆市城区人口只有70万左右,平均每10个人里,至少有一人一年里要来看一场演出。
那时观众们还有个不好的习惯,看演出不喜欢买票,而是托人带进去,我记得有一次正逢国庆节,我们做了个“再芬黄梅·感恩家乡国庆公益演出周”惠民活动,票是免费的,送到各个社区,一共7天演出,大门把手坏了4次,110来了四天,来的很多人都没有票,他们以为免费就可以随便进,但免费和免票是两个概念,当时没票的一律不让进,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养成买票看演出的习惯,这是对艺术的最起码的尊重。
每年我们送出去的公益免费票都有1万多张,比如送给一线工作的交警、环卫工人、城市建设者们等,大家都凭票进场,习惯非常好。
现在,观众不但买票看戏了,欣赏水平和自身素养也提高了。比如以前我们引进过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观众不知道在哪个时间点鼓掌,乱七八糟地鼓,结果自己都笑了。其实鼓掌是有讲究的,有时候演员在调整自己情绪,是需要观众保持安静的。去年我们引进音乐剧《简爱》,明显感觉观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需要掌声时,掌声就响起来了,非常恰当。
观众最爱看的,还是黄梅戏,上座率都超过其他的演出。如果哪个月没有安排黄梅戏演出,观众就会打电话来问,为什么没有黄梅戏演出啊?我说我们现在有钢琴演奏会,要不要来听?观众说,不行,我就要听黄梅戏。
●十年感言:回顾十年历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脚踏实地,用辛勤的汗水为“再芬黄梅”的发展而耕耘着,我们是创造者。十年来,我们风雨同舟,已经结下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十年青春奉献在这里,但无怨无悔。
●新的期待: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依靠着卓越的领导团队,凭借着我们凝聚的团队精神,我们会迎接下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十年。
余 平 :1993年出生,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表演本科班,现为“再芬黄梅”青年团演员
2008年我在安庆黄梅戏职业学院就读时,就在“再芬黄梅”实习过,实习完后我想进再芬剧院,但韩院长说我扮相不错,但唱嘛,基本功还不扎实。她让我去考黄梅戏本科班。结果我就去考了,上了大学。
大三结束那年,上一届学长们举行毕业晚会,就是在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搞的,我友情客串,演了两个节目,结果被韩院长看中了,演完后她就到后台,问我,想不想来实习?我说想。她问我刚才在台上是真唱假唱,我说当然是真唱啊,刚才都有一句唱破了,你没听到吗?她哈哈笑起来说,是的,听到了,是真唱。
韩院长说我的爆发力好,能感染观众。但是进团后,不管怎么演,他们都不认可我,我就只好跑龙套,跑了三年。“再芬黄梅公馆”建成后,要求年轻演员报名参加展演,择优录取,我的《投江》被选上,在开业时演,韩院长说被我的演出感动了。她觉得我在唱念做打上的基本功扎实了,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比较成熟,她说很少看到有演员有这样的功底。当然,她这是在鼓励我。
我进团之前,不知道怎么演戏,都是在课堂上学的程式化的东西。进团以后,老师们帮我把学院派的功底和实际演出之间的壁垒打通了。我在考核演出里有个折子戏《巧二嫂》,但音太高,而且以前都是李萍老师演的,我不敢演,害怕,一直躲着不敢考这出戏。李萍老师说,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她手把手一句一句地教我,上台前,还对我说,放开来演。结果那次演出考核通过。再回头看这部戏,发现真的没有那么难。
如果说演大戏,那就是今年黄梅戏艺术节上,我在《靠善升官》里演女一号宋碧翠,临时接到这个角色,也就一个月时间不到,唱腔是新的,台词是新的,我可能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想尽力演好这个角色,结果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弄得失眠,长青春痘,我还是太年轻了,遇事一点也不冷静。韩院长看完演出后说,演得还是挺稳的,不像是刚接手的,不过还是要重新重视起唱腔和表情,要更上一层楼。
●十年感言:“再芬黄梅”有一种让我很欣赏的价值观,演员私下里是什么样的,在台上就是什么样的,不管是在艺术上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很真实。这种氛围,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演员们,是非常宝贵的。
●新的期待:一是渴望能和老师们多搭戏,二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别的优秀剧种,学习和借鉴他们好的东西,黄梅戏的包容性特别强,那样将能更加丰富黄梅戏的表现形式,让它变得更好听更好看。
方锡球: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黄梅戏研究学者
这十年来,韩再芬打通了戏剧领域的诸多层面,使得她成为具有与严凤英王少舫时代相同品质甚至还有超越的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以前称她为著名,现在要换成杰出,这一点也不过分。“再芬黄梅”这十年来新创的剧目,都具有经典的素质,而且经典的内涵有开拓有提升,远远超过了《天仙配》和《女驸马》的内涵,无论是舞台形象还是表演艺术水准,都超越了。
韩再芬在自身艺术发展的同时,还造就了一个品牌,“再芬黄梅”。领先黄梅戏剧种的发展,探索这个剧种的艺术发展路径的,推动它适应时代要求,并不断产生新的活力、新的审美经验的,是“再芬黄梅”。
从韩再芬个人到“再芬黄梅”这个品牌,必须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再芬黄梅”的团队在新人培养、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上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所以这个院团是中国当下院团中最出人才的一个院团。尤其是它的“青年团”,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有比较扎实的文化修养,也有比较过硬的基本功,有丰富的演出经验,这一批人在不久的将来将呼之欲出。
韩再芬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做到这些?一是能坚守本土,她爱安庆,爱安庆人,爱黄梅戏艺术,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都爱她。这种双向的爱,焕发出一种力量,使得韩意识到发展和创新黄梅戏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二是韩有杰出的艺术家的胸怀。她是淡泊的,又是热情的,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中,她胸怀坦荡,登高望远,是有高格的人。她身上还有一种探索的智慧,这种探索在她的血液里,没有人叫她怎么做,她是自己毫不犹豫地去探索和改革,她有时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声誉,来做黄梅戏的改革。
韩再芬之所以杰出,还因为她有故乡意识。韩可能是有感于当下社会和当下文化型态,缺少家园意识,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灵魂无处安放,所以韩的戏剧的价值取向都有故园意识。她还具有平民情怀。她考虑的是现实当中的人,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能力,她的表演实实在在,都是人们平时想要表达的东西。她希望这个剧种始终要贯穿前面的平民意识和平民风格。因为有平民性,所以它必然获得广大观众,各个阶层的赞赏。韩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意识到平民土壤的重要性。
陈丽:1983年出生,六安人,政府部门职员,资深韩迷
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因为一出《孟丽君》,我知道了黄梅戏,知道了韩再芬——一个会唱戏的漂亮姐姐,从此,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我省下钱来买姐姐的磁带和黄梅戏光盘,亦步亦趋地跟着学习唱念做打,一个唱腔、一个手势、一个身段,总是痴痴地反反复复练着。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个“再芬情结”。就连我的老爸老妈都不时地说我“走火入魔”。
2006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家,等待分配,正赶上她在全省巡回演出,我追着她的戏跑了好几个城市。韩老师也注意到了我这个热心的戏迷,机缘巧合,我竟成为她的助理。神仙姐姐的时间都给了黄梅戏,而生活中则比较随意。她从不刻意保养,也从不吃所谓的美容餐、营养餐,衣着简单、素面朝天,喜欢自然。戏迷们用安庆话夸她“我嘎(家)神仙姐姐是素颜也倾城”。但她会为了一个曲子的录音合成陪着录音师熬上一整夜,会为了舞台灯光调试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而测试一遍又一遍,会因为一个演员的刘海不合适让所有人停下来等……
与人相处,她不喜欢说客套话,但她的善解人意,却让人感动。我曾陪她一起看望过重病的金芝老师(著名黄梅戏词作家)。老人躺在病床上非常虚弱,但神智清醒,看到她拎东西进来,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另一位前辈尚庭文老师(著名黄梅戏作曲家)病重时,韩老师也多次去探望。最后一次她甚至想办法请了一位省领导同去,说老人为黄梅戏工作了一辈子,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肯定希望组织上能出面探望。几年前,剧院有位年轻演员得了尿毒症,她当时正在国外演出,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冒着倾盆大雨去医院看望。她还举办义演专场,将演出费全部捐赠给演员治病。
我曾问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离开安庆,一直守着黄梅戏,她说,她从十岁进剧团,像个小树苗一样,老师们呵护着她的成长,她长成了大树,一定也要成为大家的依靠,坚守在这里,传承、发扬黄梅戏,把老师给予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和年轻的小演员,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她让我明白了偶像的意义,也让我知道什么叫艺术家,什么叫“德艺双馨”。
●十年感言:时光流走了,我依然在这,将一直都在,关注着,深爱着。
●新的期待:期待下个十年,再下个十年,再下下个十年,年年有新戏,年年有惊喜。
摄影:金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