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动态 Dynamic news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详细信息

韩再芬——初心不改爱黄梅
来源:再芬黄梅网   发布时间:2016-08-27   被阅读3751次

 韩再芬简介

韩再芬,女,安徽潜山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领域的杰出代表与领军人物,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

说起黄梅戏,很多人都能脱口唱出“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或是“为救李郎离家园”。然而,在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发展受到快速消费主义思潮巨大冲击的今天,很多人并没注意到戏曲领域存在的“韩再芬现象”,不知道韩再芬的徽州系列品牌戏剧已成为戏曲界“现象级作品”。

其实,早在2010年,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及其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就已经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世界文化记录、收藏和永久保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2016年6月下旬,梅雨时节,再芬剧院夏季巡演选在了江城武汉开锣,韩再芬带领再芬剧院七十余人的团队以及《徽州女人》、《徽州往事》与《女驸马》三部大戏,连演七场。虽然距上一次在武汉演出已经时隔七年,但这次巡演的新闻一发布,仍然引起了武汉这个老戏码头文化演出市场的轰动。

一个“现象级”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又带来了“现象级”的作品,一定是好戏连台!香港卫视全程关注了此次再芬黄梅武汉站巡演。为了有足够的时间赏析、观察和积累素材,也为了避免长时间访谈对韩再芬老师嗓子可能造成的不适,我们把访谈安排在了最后一天。

面对灯光与摄像机的韩再芬,素颜,充满了神仙姐姐的气质,真诚、从容、淡然。我们花了90多分钟,聊台前幕后、戏里戏外,从对传统黄梅戏的传承思考,谈到徽州三部曲的突破创新;从粉丝口中的神仙姐姐,谈到十年坚守品牌戏剧之路的艰辛与汗水、荣耀与骄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只要是谈黄梅戏,她的眼神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温柔,仿佛是谈到她一生的挚爱。

黄梅戏从民间小调,逐步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50年代一曲《天仙配》传唱大江南北、蜚声海外。在戏曲行业整体并不景气的今天,仍然有众多专业演员在坚持不懈地唱黄梅,其中,十多年来一直走原创品牌戏剧发展之路的韩再芬,非常具有代表性。她带领再芬黄梅剧院,每年演出200多场,代表作品徽州三部曲的前两部已经公演多年,所到之处更是受到广大观众不绝的赞扬。

6月20日下午,武汉琴台大剧院,隔着湖水相望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台。离演出开始还有三个小时,安检通道还未开启,大厅外已经聚集了一些早早到来的观众,他们隔着玻璃,细细欣赏着大厅里面的一幅一幅海报。还有一群从四川、山东、江西、北京、黑龙江等全国各地赶来的戏迷,一群本不相识的人,却因为黄梅戏,因为韩再芬,通过网络相邀追随到武汉,她们自行设计制作文化衫,自筹制作了几千份卡通贴纸发放给进场的观众。她们是来得最早的,准备连追七天剧,有的还在计划怎样在演出结束后去演职人员出口守望他们的神仙姐姐。

 

韩再芬:我十岁走进黄梅戏,正好是78年,也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年。喜欢黄梅戏,是初衷,这一份初心没有变过。每个艺术家都希望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艺术理想,有意识、有目标、有规划地做一些工作。

韩再芬10岁开始学戏,16岁出演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红遍全国,如今仍然保持在一线演出,真正是初心不忘、坚毅前行。她温婉、平静、从容的外表里面,是对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之路与黄梅戏传承创新的独立思考。或许得益于在戏曲很不景气的年代,她参与众多影视剧、话剧、晚会小品等其它艺术表演的阅历与经验,或许恰恰是她的个性与天分使然,韩再芬注定是一个“跨界的高手”。

早在90年代末,韩再芬即开始了对《徽州女人》的创作思考,跨界融合多方面的资源并积极付诸实施,写戏、排戏、修改再排......,二十年的社会变化是巨大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部始于二十年前的创新剧目,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耳目一新,可见当初的创作动机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尝试,而是有意识、有目标、有规划的创新。

6月20日晚上七点半,第一场《徽州女人》准时开演,大幕徐徐拉开,音乐响起,琴台大剧院1800个座位座无虚席。灯光、音乐、置景、道具、唱腔、念白,所有的技术与技巧,都在那一刻被人遗忘,因为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他们不曾想到的“黄梅戏”的样子,他们已经被这些隐藏在后面的技术与技巧所构造的舞台氛围与气场深深吸引。所以,我更愿意把韩再芬的徽州系列称为舞台剧,因为用传统戏台子上的戏曲概念已经无法来概括这个舞台上呈现的一切。

唱腔仍然保留在黄梅戏唱腔的原则和框架内,醇厚、甜美、亲切、动人,然而编配已经交响化,多声部层次立体化,特别是铜管与弦乐的编配使用,一改传统戏曲乐队单薄不够丰满的感觉,显得丰富、饱满、极富感染力。

舞美引进了光电新技术,与传统置景融合,总体感觉是对黄梅戏传统戏台子的颠覆性创新。随着情节线的推进与情绪的发展变化,在交响编配的音乐和韩再芬一贯的戏味十足的唱腔中,精美的舞台呈现给观众的,时而像一部二维的电影,与观众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他们关注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时而又从二维变成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空间,让观众的心放佛置身其中,带来沉浸式的深深代入感。我相信,这些精巧的细节设计,凝聚了韩再芬以及她的创作团队、演职人员的大量心血。

剧本本身的创作,也反映了韩再芬对人生价值的独立思考。徽州三部曲,正是韩再芬作为艺术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形式对一个女人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展现。

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强烈的对比,《徽州往事》精致的舞美,淋漓尽致地构造了浓厚的古朴徽州意境,却恰恰通过徽州女人舒香折射出了一个官患、匪患的动荡时代。然而与三部曲第一部《徽州女人》不一样的是,舒香已然觉醒,激烈质问:“女人一世为谁忙?女人一生为何忙?”,舒香悲愤出走的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剧场舞台表演与影视剧表演并不完全相同,舞台表演往往在形体或戏曲特有的程式化表演上需要夸张一些,原因是舞台表演对于观众没有景别的取舍,即使坐第一排的观众,都已经是全景,几排之外,想看清演员的细微表情就比较困难了。

在《徽州往事》全剧高潮“让妻”这场戏中,两个男人所谓的谦让,实则是将舒香当做了“物件”,推来让去。觉醒的舒香,心如止水,去意已决,静静地看着一切,缓缓退步,低低地说一声“我去去就来”,转身,离开,上台阶,在舞台深处的门框边站立,回头,最后一望。就在那一刻,我们从摄像机的特写镜头里,看到舒香双眼饱含泪水,这最后一望,眼神里分明写着舒香对未来即使茫然也要勇敢与过去诀别的决然,所有的内心情绪都在这含泪的双眼和毅然转身离开时甩落的泪珠里。

这就是韩再芬,没有任何杂念,只要演出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角色表演中。这种对自身的表演艺术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当下很多舞台商业演出。黄梅戏的规范程式化动作,韩再芬大多都通过舞蹈化艺术处理,融入角色表演。在分寸感的把握上,她在戏曲舞台表演的特点基础上,追求把角色内心的细微变化和全部深度艺术地表达出来,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很享受这样的表演过程。

韩再芬:最大的变化是内部的管理,内部管理产生了真正的活力

2005年,安庆市政府将三个院团重新组合,成立新的以“再芬”命名的剧院,任命韩再芬任院长,这既是一种应对戏曲整体不太景气的一种求变的措施,更反映了安庆市政府对黄梅戏这一文化品牌需要做得更强的一种预期。新上任的院长韩再芬在当时却完全不知道,剧团的账上只有800块钱。

韩再芬明白,“那么多年,剧团的领导、同事做得那么辛苦,他们工资表上体现的工资是那么微薄,感到心疼。800元钱什么都干不了! 看到家里这样的情况,一定是要去想办法,怎么样把这样的窘态改变?!很快,在春节期间,把一个讲诚信的现代戏《公司》,在安庆租了一个剧场,连演14场,才让大家过了一个年”。

回想起十几年前的那段往事,韩再芬感叹,“还是作品救了我们”。对作品本身的高度重视也造就了一直以来韩再芬对作品创作、表演始终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好的作品,更需要优秀的团队来呈现,那年春节过完,刚刚摆脱家底空空的窘迫,她开始思考“人”的问题,“任何一个事情想做好,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人,如何把院团里的所有人的思想都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当然这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当时是三个院团组合在一起的,每个院团都有每个自身院团的文化,几十年的文化,又是一个像我这样的新手,我以前也没有当个领导,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不断摸索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

十几年过去了,再芬剧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剧院院长的韩再芬,有一套她自己独特的管理艺术,她说,“管理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管理”。作为一群艺术工作者的领导者,她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是个性化的,用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办法来管理,一定会扼杀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但如果任由艺术工作者天马行空追求自由的本性,又必然会造成工作上的自由散漫。

因此,韩再芬巧妙地将对人的管理,统一到要求每个人对艺术价值追求的共同认知以及个体的艺术自觉性上来,“尤其是戏曲,它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凝结在一起,才可以把真正的作品展现出来”。

韩再芬这种独到的管理方式,常常看不见管理,带来的却是成员的高度的自觉、自律与合作。武汉巡演进行到第二部戏《徽州往事》的第一场演出。下午,装台还没最终完成,市政供电的一场意外事故,导致琴台大剧院双回路供电同时中断。离晚上七点半的演出时间越来越近,剧场管理方与相关单位在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恢复供电。

6月底的武汉,气温已过三十度,所有人员都聚集在后台出入口门外的台阶上。有人在聊天,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在复习唱腔与念白,韩再芬也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身边有青年演员在向她请教某一句唱腔的处理。那个时候,韩再芬依然显得平静,看不出焦急。后来韩再芬告诉我,“其实,当时内心还是挺着急的,最急的是,天这么热,1800多名观众跑过来看不成,对不起观众”。

紧急恢复供电后,看不到任何的管理指令与行为,所有的演职人员一瞬间迅速各就各位,演员抢时间化妆,有的身负协调职责,边化妆还要边与剧场管理方通电话协调进度,服装、化妆也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舞台上在完成最后的布景、灯光、与音响测试。没有时间合灯光,没有时间调走位,整个剧场空调都还没起作用,演出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小时开始。台下观众依然体验到震撼,被浓浓的徽州意境带入了故事情节,没注意到剧场里面一直非常闷热,而演员们演出结束时,沉重的戏服早已湿透。

当我们用第三只眼见证、观察发生的这一切的时候,不禁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六七十人的团队,面对这场意外停电的考验,每个环节竟然仿佛自动优化了一个最优方案,自然、高效,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操控管理着一切。

这无形的手,正是韩再芬一直以来以自身追求艺术的严谨态度做出表率的无形号召力与影响力,影响了每一个团队成员,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面对艺术,韩再芬非常单纯,对艺术创新理解也非常简单,尊崇自己内心追求,坚持艺术创作规律,没有任何其它的私心杂念,听从自己的内心。

韩再芬的这种价值观,已经在她带领的团队身上打下了无形的烙印。这也是十几年来,从800元家底的窘迫,到如今一年要演200多部戏的辉煌,韩再芬所使用的“秘密武器”吧!

韩再芬:要继承黄梅戏自身独有的韵味和特点,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能够更好地彰显黄梅戏,还能够延伸出去的艺术形式,我们做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每年大量的巡演、演出,韩再芬和她的徽州三部曲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把传统的“戏迷”变成了“观众”,原来戏迷是小众群体,现在变成了观众这个大群体。群体基数扩大了,群体的年龄结构变宽了,老、中、青观众都普遍、广泛存在。原创内容比传统戏曲承载了更多的时代性、思想性,更能折射出时代大背景与时代关注的焦点,引发观众的思考,所以韩再芬的品牌戏剧在知识分子群体里尤其深受喜爱。

“百老汇”是优秀的美国戏剧艺术的代名词,韩再芬引领的创新黄梅戏剧目,比如徽州系列,无论是表演形式、演出效果还是艺术影响力,用“中国的百老汇”来形容并不为过。从“戏迷”到“观众”,这一重要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于韩再芬把戏台子上的传统戏曲演化成了一台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特色的时尚、现代、国际化的舞台剧。

这就是韩再芬坚持品牌戏剧发展之路的一种结果,韩再芬对黄梅戏追求“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继承黄梅戏自身的独有韵味和特点的同时,她更强调与重视研究当下这个时代,思考如何与当代的人文关注在思想上有互动和交流。这种探索的意义,同样可以被理解为是应对文化发展大环境下,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演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韩再芬: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做得更好,确实需要用时间一点一点去积累。面对黄梅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一直在朝一个方向走,才有今天这些点滴的成果。

当回首自己伴随黄梅戏走过的这几十年取得的艺术成就,韩再芬显得非常理性,纯真的艺术家往往都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遵从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初心,理性科学地认知自己的初心,才有可能做到这种淡然。

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那些不为观众所知晓的幕后,我们才能理解她所说的几十年“一点一点去积累”是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停电的那个下午,剧院负责人来向韩再芬沟通恢复供电的进展情况,韩再芬腕部伤痛到难以完成握手动作,两个多小时后演出正式开始,除了戏曲正常的程式动作外,第二幕一段戏需要侧身坐在舞台地板上很久,依靠受伤的右手腕部来支撑身体大部分的重量。

连演七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强度高,消耗大。武汉巡演最后一场传统黄梅戏《女驸马》,韩再芬的戏份结束,从舞台侧幕走下,在确认完全消失在观众视野后,工作人员迅速帮她卸下沉重的头饰和戏服。韩再芬静静地靠在一张道具椅子上,一动不动,或者是一动不能动。

我相信,连着七天高强度的演出,可能会让她在那一刻虚脱。这种休息也很短暂,谢幕时刻到了,工作人员迅速协助她穿戴好,再次回到舞台。谢幕、合影,观众恋恋不舍陆续离场,观众席已经开始关灯。一位皖籍在鄂退休老领导走到了舞台中央,谢幕的演员都围在周围,听老领导开始表达他对黄梅戏以及再芬黄梅的热爱、关注与殷切希望。

至此,我突然对这群艺术工作者肃然起敬,他们纯真地追求自己心爱的艺术,追求把最好的艺术效果呈现给观众,只要身在舞台,心就在舞台,哪怕面临任何的伤痛,或者是虚脱的危险。只是我从演员们与退休老领导交流的话语声里,分明听出了他们的嗓子在七天高强度演出后讲话时难以掩饰的沙哑和疲惫。

因此,观众在台下享受的,永远是每时每刻的精彩,她们在台上付出的,一直是一丝一缕的认真。韩再芬,初心不改,三十年朝一个方向走;再芬黄梅,坚毅前行,十年来一点一滴地积累。她们为品牌戏剧创新付出的所有艰辛与汗水,在每一次谢幕时观众一如既往涌向台口、不断高声呼喊“再芬再芬我爱你”的那一刻,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联系我们

  • 联系地址

    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2号
  • 联系电话

    0556-5399839

  • 传真号码

    0556-5399839

Copyright © 2001-2020 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 皖ICP备13019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