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动态 Dynamic news

重点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点推荐 > 详细信息

靠名角带旺剧种的时代已过去
来源:再芬黄梅网   发布时间:2013-06-18   被阅读1842次

 靠名角带旺剧种的时代已过去

——专访《徽州往事》主演韩再芬

 

  韩再芬来南京了,为她六年磨一剑的原创黄梅戏新作《徽州往事》。

  从本月19日开始,《徽州往事》将在南京公开演出11场。此前在全国一些地方,该剧凭借着雅俗共赏的唱词、优美的唱调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简约典雅的布景,获得戏迷的热捧,刮起了一股“徽州”旋风。此次来南京,韩再芬在下榻的钟山宾馆接受了江南时报的专访。

  问:不少观众对您的从艺历程比较感兴趣,他们可能知道您的成名史,但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您能简单讲一讲吗?

  答:我出生在安徽潜山县,我们那个地方是京剧鼻祖程长赓的家乡,戏剧的土壤非常的肥沃,而且我的母亲也是黄梅戏演员,和严老师他们都是同时期的。所以对戏曲、对艺术自然非常喜欢。

  我16岁时就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我是幸运的,既经历了黄梅戏的“高潮”也经历了“谷底”,现在依旧摸索在“爬坡”的道路上。自2006年出任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以来,如何让传统黄梅戏焕发新生就成为我思考最多的问题,现在政府重视文化,将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我们戏曲人更应该积极自救。

  问:《徽州往事》是新创作的作品,与传统的黄梅戏经典曲目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徽州往事》并非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而是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最新原创剧目。相比传统黄梅戏,《徽州往事》更凝念、紧凑,剧情丝丝入扣,观众不再是在看戏,而是在体验戏剧。之所以将《徽州往事》定位为“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就是充分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的结果。

  戏曲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我们在创作研发时就想打破这种局面,探索的方法是,用现代艺术元素嵌入,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话剧、音乐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种种技巧和视听手段;在舞蹈上,不但发挥了传统黄梅戏的长处,还创造了 “算盘舞”、“戴镣舞”等动作,给整个黄梅戏舞台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戏曲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我希望做的是口碑。

  问:《徽州往事》在多地上演,不少人评价整部戏都很有徽州地域特点的感觉,在设计的时候,你们是如何把地域文化与艺术结合起来的?

  答:我们常说文学艺术要打造精品,观《徽州往事》,处处感受到它的精致之美。视觉上,它着意运用诸多徽州元素,徽州古朴自然的村落、老宅和精致的家具、陈设乃至青翠的竹海都被搬上舞台,简约典雅,美轮美奂。《脱险》一场匠心独具。舒香与两个押送的兵丁之间,以一条白练代替绳索,舒香在白练间婉转挣扎,充满了舞蹈的美感。

  问:《徽州往事》是以女性为视角的一出戏,为何要选择以女性为视角?有人把这部戏称为中国版的《玩偶之家》,您怎么看?

  答:《徽州往事》中,那位知书达理、勇敢聪慧的女人始终没能等到幸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舒香遇到的两个男人都很善良,都深深地爱着她,但由于旧时代文化和价值观的缺陷,使得这位美丽善良的女人最终被幸福抛弃。

  舒香的出走,自然让人联想到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两个人物,一个是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北欧妇女,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徽州女人,地域、身世、背景相去十万八千里,却有着共同的命运,这也正是男权社会中妇女的普遍命运。

  一个传统戏曲演绎的传统悲情故事,却传递出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从而赋予鲜明的现实意义。出走代表着叛逆的姿态,这使得《徽州往事》比之前作《徽州女人》,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

  问:最近央视的纪录片《京剧》比较火,其中讲到京剧的发展时提到,有些名角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戏种的发展。在当下,靠名角促动一部戏发展的模式还有市场吗?

  答:看戏看角古来有之。但我认为,依靠一个角兴旺一个剧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看百老汇的音乐剧《猫》,几十年演出经久不衰,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员,而不是所谓的名家、名角成就了《猫》。

  未来,黄梅戏的出路也是在戏剧本身,要靠好剧去带角。只有如《徽州往事》这样的原创作品,才能更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

童年时的韩再芬
韩再芬
 

联系我们

  • 联系地址

    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2号
  • 联系电话

    0556-5399839

  • 传真号码

    0556-5399839

Copyright © 2001-2020 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 皖ICP备13019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