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闻动态 Dynamic news

重点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点推荐 > 详细信息

徽风徽韵其味无穷
来源:再芬黄梅网   发布时间:2012-11-19   被阅读1744次

 徽风徽韵其味无穷

——观黄梅戏《徽州往事》

  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黄梅戏著名演员韩再芬于近日献演了再次以徽州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徽州往事》 ,连续三场演出,皆座无虚席。从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戏剧专家到普通的市民、农民,无不高度赞扬。比起《徽州女人》 ,该剧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归纳起来,其美有六点。

  题旨美。该剧表现了十九世纪末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烧杀抢掠的匪患给普通百姓所造成的苦难生活,它以一个女人的悲苦命运,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和平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既不可能有繁荣富强的国家,更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生活。平安,才是百姓最大的福祉。看了这部戏的人,会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而感到幸运,会珍惜当下这种海晏河清的大治局面。

  故事美。该剧之所以能使普通的观众全神贯注地看下去,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吻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故事:一个美丽、聪明的女人在动乱的岁月中如何与命运进行抗争?又如何在爱情、婚姻、礼教的漩涡中挣扎?剧目不仅让女人的命运引发观众高度关注,还运用了设置悬念、情节突转等讲述故事的方法,让观众欲罢不能。时下的戏曲一般都因怕观众提前退席,而不再安排中场休息,但该剧中场休息时,无一观众退场。

  音乐美。该剧大量运用了背景音乐,对于描画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徽州的社会气象、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透视人物的情感世界,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情节的关纽之处和女主人公命运的突转之时,其背景音乐总能够将观众带到那剧目所表现的时代与环境之中,感受到时代的凄风苦雨和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

  歌舞美。黄梅戏的旦角声腔以声音甜美、情感饱满、吐字清晰、行腔自然见长,黄梅戏之所以受到大江南北各类观众的喜爱,与它的这些特点有关。而韩再芬在此基础上,有着更美更动人的歌唱风格,她的声音纯净得没有半丝杂质,如同碧水蓝天;又粗细均匀,亮而圆润,能直透入人的五脏六腑,让你无一处不感到熨帖。更为可贵的是,韩再芬在该剧中的唱腔,吸收了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切合当代人的欣赏要求。当然,这种吸收,并没有违反黄梅戏的音乐规律,听起来依然有着浓郁的黄梅戏的韵味。黄梅戏比起其它的剧种,舞蹈较为突出,可谓“无动不舞” ,而该剧不但发挥了这一长处,还创造了“算盘舞” 、“戴镣舞”等舞蹈性的程式动作。曼妙的舞蹈使得舞台自始至终洋溢着悦目的美感。

  风俗美。一种地方戏区别于他种地方戏的,不仅是唱腔,还有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果一种地方戏没有表现出它所在地域的别样的文化,可以说,它的剧种个性就没有得到完全的彰显,那么,也就无法得到本地和外地观众的赞赏。该剧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的地域文化。村庄与家族的合一、浓厚的商业风气、留守女人的坚强干练以及丧葬、结婚、生子、除夕、待客等等,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风俗画卷。

  布景美。启幕之时,剧名“徽州往事”以电影片名的手法凸显了出来,伴之夺人心魄的背景音乐,刹那之间,喧闹的剧场便寂静无声,观众立时就进入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徽州乡村。这种舞美设计无疑是将电影、话剧的手法运用到了戏曲舞台上,不仅完全改变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单调的舞台呈现,也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新编剧目每场时空固定的布景设置。更值得赞许的是,该剧的舞美设计不是简单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而是紧扣地域文化与人物的性格。譬如序幕中打更人深夜送信给女主人,敲门之后,闺楼灯亮,女主人打开一扇小窗子,用吊篮将信提了上去。这一徽派建筑的闺楼设计,向观众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礼教森严的徽州乡村,防微杜渐,凡事都考虑男女之大防。而女人因丈夫长年在外经商,为避免名誉受损,亦处处小心谨慎。

  当然,这部剧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如戏剧的张力仍需加强,有些地方空场时间要压缩,歌词和说白的文学性须提升。但是,瑕不掩瑜,就以现在的艺术呈现来看,仍不失为近年来戏曲剧坛上的一部力作。

联系我们

  • 联系地址

    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2号
  • 联系电话

    0556-5399839

  • 传真号码

    0556-5399839

Copyright © 2001-2020 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 皖ICP备13019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