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艳阳天”
“我一直觉得黄梅戏正处于含苞待放的时节,你完全可以把她看成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曼妙少女。我能感受到这位少女即将释放出来的璀璨光芒,这光芒一直引领着我。这画面是我头脑中对黄梅戏最清晰的认定,这种认定让我始终坚守着……”韩再芬面对众多记者娓娓道来,目光坚定,神情自若。
作为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早已名利双收。她完全可以独自商演,何必像现在这样,时时刻刻思考着黄梅戏的出路?为寻找市场劳力,为院团改革伤神,为黄梅戏变革和创新呕心沥血,为筹集资金、寻求支持磨破了嘴皮。毫无疑问,韩再芬是戏曲界最忙的人。
“再芬黄梅”风景这边独好
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新媒体的普及,戏曲的式微与没落似乎在所难免。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近年来的运作,却并非如此。在日渐凋零的戏曲界,“再芬黄梅”不畏严寒、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五年来,“再芬黄梅”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韩再芬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心血,催开了这朵奇葩。《徽州女人》誉满京华,《公司》受到白领阶层追捧,《美人蕉》绽放国家大剧院……再芬剧院数度晋京,香飘华夏。“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省外许多地方都演了很多次,但真正在省内却没演多少。”韩再芬如是说。
担任院长之前,韩再芬在银幕和荧屏上频频亮相,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小品等等,好评如潮、收获颇丰,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当了院长后,韩再芬坦言,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路。
“我当上院长之后,看到团里一些演员的生活,心里很难受。三级演员的生活只相当于低保,每个月基本工资只有五、六百元。我当时就想,黄梅戏的处境不应该是这样,这不公平。我就告诉团里所有人:‘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就是一件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之所以接受这个工作,完全是对于黄梅戏的爱’ 。”因为爱,韩再芬坚守到今天;因为爱,韩再芬时时刻刻在探索黄梅戏的出路;因为爱,韩再芬坚持不参加演出就不拿钱……“我只是希望演员们能生活得更好一些。看到他们生活好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韩再芬像一名胸有成竹的舵手,驾驭着再芬剧院这艘航船驶出狭小的港湾,驶向广阔的大海,驶向百花齐放的春天。如今的再芬剧院,人心安定,人心思变,人人爱护团队,人人都在思考艺术,人人都想变革创新。无论是舞台演出还是日常生活,四处洋溢着温暖与和谐。
管理、创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了院长后,就不能仅仅只为自己的剧目考虑,要为团里面所有的人排戏,通过排戏和演出帮助大家成长。”管理剧院,安排演员排练、演出,培养新演员,这些繁杂的工作分散了韩再芬大部分精力。“比较遗憾的是,一直没排出新的剧目,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回馈,这从演员的角度来说是失职。”
韩再芬常把“舍得”两字挂在嘴边,有舍才会有得。虽然没有新作品问世,但这些年来,她用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管理方式盘活了剧院,市场营销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再芬剧院演员的演艺水准名声在外,有口皆碑。
“通过这五年的努力,管理基础已经打好了,新一轮改革已经有底了,现在可以为新的作品考虑了。毕竟任何一门艺术、一个剧种都是以作品来表现的,新的作品正在积极的筹备中。”谈到新剧目创作,韩再芬满怀信心。广大黄梅戏爱好者以及众多的“韩迷”们有福了。
坚信黄梅戏的“艳阳天”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艺术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衰老的危险。传统文化如何永葆青春?这是刻不容缓,不得不思考的话题。在韩再芬心目中,黄梅戏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黄梅戏是个很容易传唱的剧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谁都会哼几句。《天仙配》和《女驸马》也是人尽皆知的故事。黄梅戏很灵动,不像别的古老的艺术,它能够吸纳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说话剧、小品、西方歌剧、现代舞等艺术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九十年代的时候,尝试各种艺术形式的缘故。它可以很自然地吸取别的艺术门类的优点,然后迅速地炫丽转身,吸纳、融合成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我对黄梅戏有信心地原因之一。”黄梅戏在韩再芬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对黄梅戏的感情正如她所唱的那样,“君情牢如石,我心不可摧。……”韩再芬坚信,黄梅戏会迎来“艳阳天”。
三台大戏、十七场巡演,“再芬黄梅”别样红
12月8日开始,“再芬黄梅徽商情”大型巡演,将在安徽大剧院拉开帷幕,三台大戏,连续演出十六场,韩再芬领衔主演,将带领戏迷和粉丝们,穿越黄梅戏的历史时空——经典传统古装剧《女驸马》——代表作《徽州女人》——现代剧《公司》。另外在12月24日晚将安排答谢专场折子戏,总共十七场。加上12月初,在深圳上演的两场《徽州女人》,“黄梅天后”将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接连演出十九场。韩再芬对自己信心满满:“真正在我们自己家乡的省城,还没有认真踏实地来一个全面的展示。通过这次演出,一定要把黄梅戏艺术魅力完全表达出来、释放出来,让大家都知道韩再芬坚守的理由!”
作为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是舞台的精灵;作为领军人物,韩再芬正努力成为黄梅戏的守护人。“文化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和沉淀。两百年前,随着徽班进京,京剧成为国粹。是安徽这片土壤孕育了京剧,我相信同样出自这片土壤的黄梅戏,也能迎来她的春天。”
韩再芬始终坚信黄梅戏的“艳阳天”